超149万份“沉睡保单”被唤醒,9.58亿元保险权益重回账户;5892万元应退保费实现“闪电清退”……一系列成果的背后,是浙江金融监管局以“智慧监管”重塑金融治理体系的创新实践——用数字赋能的“硬核”手段托举起千万家庭的金融安全。
民生守护:让沉睡资金回归百姓口袋
在杭州某社区活动中心,57岁的陈女士握着刚收到的2.8万元保险生存金,手指微微发颤:“要不是接到电话,我都忘了20年前给女儿买的这份保险。”这张泛黄的保单,正是浙江金融监管局开展“沉睡保单唤醒行动”的鲜活注脚。
2022年,依托EAST系统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,监管人员发现全省存在12.13万件到期未领取的人身险保单,涉及40家保险公司,未领取的保单权益金额高达7.79亿元。这些“被遗忘的财富”背后,是消费者信息变更、保单管理漏洞等多重因素交织形成的民生痛点。在2022年3月启动的专项行动中,技术人员运用地址模糊匹配算法,在千万级数据中精准定位保单主人。通过跨部门数据联动,将公安户籍系统、社保数据库与保险信息交叉验证,半年内实现93.61%的沉睡保单“回家”。
数据显示,持续3年的活动成效显著,浙江辖内共清理睡眠保单149.75万件,有效提醒率突破99%,累计领取相关权益保单金额9.58亿元。
科技监管不是冷冰冰的数据,而是带着温度的民生工程。
刀刃向内:5892万元“闪电清退”
“民不举”未必就意味着“官不究”。
2023年8月,浙江金融监管局通过自主开发的“磐石工具”,监测发现某保险公司大量应退未退保费滞留问题。监管人员立即启动“智能画像”程序,通过算法穿透资金流向发现,部分车辆报废后仍有部分险种保费未退,支付失败的退保资金长期滞留形成“休眠资金”。
究其原因,部分保险公司退保意愿弱,主动“无感”,产生大量的应退未退保费;而消费者不知晓自身退保权益,或者忘记核实退保的保费是否到账,被动“无感”。
2023年9月,浙江金融监管局启动雷霆整改攻坚行动,要求机构建立“退费白名单”,通过短信、电话、系统弹窗提醒消费者核实退保保费到账情况;机制革新将退保时效纳入EAST日常监测指标,对超48小时未处理退费自动预警;重新修订全损车辆理赔协议并在全省推广使用,督促机构尽到充分提醒告知义务。截至2023年末,整改完成率86.64%,剩余13.36%因客户账户冻结、自愿放弃等特殊原因留存监管台账。
一个多月时间,5892万元“休眠”的应退未退保费重新回到3.62万个投保人账户。
如今,退保退费监测模块已嵌入所有保险机构的合规系统,通过设置资金流向追踪、退费时效预警等多个监测指标,构建起全天候的民生资金“守护网”。
当技术力量注入民生领域,监管的刚性约束开始显现柔性智慧。
智慧监管:构建全域联动数字治理生态
上述种种,仅是浙江金融监管局智慧监管落地的缩影。
在钱塘江畔的数字化浪潮中,浙江金融监管局以科技为楫、机制为舵,打造出全域联动的智慧监管生态系统,让数据洪流转化为守护金融安全的澎湃动能。
风险防控装上“智能天眼”。监管科技矩阵持续扩容升级,SMART系统如同精密扫描仪透视市场脉络,保险中介智慧监管系统(ARM)化身空中指挥塔动态捕捉行业异动,车险预警“热力图”则像灵敏的示警器,实时将风险波动转化为可视化图谱。其中,“磐石工具”更成为监管人员的数字战甲,穿透海量交易数据锁定违规蛛丝马迹,让灰色地带无所遁形。
实体经济获得“数字输血”。全国首创的无还本续贷机制在之江大地迭代生长,“连续贷+灵活贷”产品组合形成“创新雨林”,2024年180亿元的转贷成本削减,化作万千企业的“及时春雨”。
持续建设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,59个政府部门的数据藩篱被破除,1.2万项高价值数据在金融专题库中奔涌,满足了金融机构70%的信贷数据需求,不动产抵押登记实现“线上秒办”,企业和银行一次都不用跑,就能完成原本繁琐的信贷流程,抵押登记全流程时长缩短90%以上。
智能工具箱的升级迭代持续释放监管效能,并催生监管流程再造。“EAST+”智能检查新范式彻底颠覆传统,“无EAST线索分析不得入场检查”已经成为浙江金融监管局的铁规。数智检查平台如同精密手术刀,通过“全量扫描+精准活检”的组合式检查,将现场作业时长拦腰斩断。
“过去是‘带着问题找数据’,现在是‘带着数据找问题’。”浙江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智慧监管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,而是有温度的治理革新。”
如今,浙江金融监管局正以加速度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,数据治理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,一幅“科技善治”的金融监管新图景正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。